面对特斯拉的“疯狂”降价,国内头部造车新势力“淡定”地表示:“自己对标的是豪华品牌”;可是随着豪华品牌在电动车领域已经酝酿好的规模化即将逐步展开,其是否还有能力和底气与之抗衡呢?此前,在技术上奉行“拿来主义”的华晨,一直过着“躺着挣钱”的日子,没能借由与宝马、丰田等跨国品牌的合作建立起自身的研发体系,最终不得不以破产重组收场。
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”。老子以此启迪后人:无论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,关键是要有自知之明,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,才能不断改进、不断提升。在编辑部同仁的鼓动下,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的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记者,尝试用哲学的视角观察车市。本期《跃跃哲谈》与您一同探讨,国内汽车集团要想具备核心竞争力,还得靠旗下自主品牌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,啃下“硬骨头”。
“特斯拉又来割韭菜了!”2021年开年第一天,特斯拉突然宣布国产Model Y低价上市。相比之前预售的进口车型,国产Model Y长续航版和Performance高性能版的价格分别下调14.81万元和16.51万元。价格一公布,瞬间引发抢购热潮:官网一度被挤“瘫痪”,门店也被挤“爆了”。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记者在走访北京某特斯拉门店时了解到:“销售人员每人每天都能卖出30-40辆车”。
面对如此“疯狂”的市场行情和降价举措,国内头部造车新势力——蔚来汽车方面透露,“并未带来较大的影响,订单量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”;同时还“淡定”地表示:“特斯拉想做的是电动车领域的大众、福特,而自己对标的是豪华品牌”。
的确,蔚来目前与其瞄准的豪华品牌目前处在同一价格区间。以同为纯电中型SUV的蔚来ES6(46.99万-50.99万元)、奔驰EQC(49.98万-62.28万元)、宝马iX3(46.99万-50.99万元)为例,三款车的价格都在50万元左右。但随着豪华品牌在电动车领域已经酝酿好的规模化即将逐步展开,蔚来等新势力是否还有能力和底气与之抗衡呢?“过去新能源车的产量规模没有做大之前,其综合成本相对较高。但特斯拉以国产化为契机,通过价格下调,推动销量提升,实现良好的规模效应”,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说。
在这里,我们想起了本世纪初的“井水与河水”之争。彼时,时任华晨汽车董事长的祁玉民提出,“井水不犯河水,相安无事。井水河水要是弄在一起,自主品牌就要遭罪”。为此,他还呼吁政府“在WTO框架下,把外资挡一挡”。
祁玉民的这一言论不仅完全违背了市场经济的“自由竞争”精髓;而且加入WTO可以加快我国汽车产业市场化的进程,借由合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,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,进而促进自主品牌的技术创新。
受祁玉民的错误观念误导,华晨的自主业务在技术上奉行“拿来主义”,其在与宝马、丰田等跨国品牌的多年合作中,一直过着“躺着挣钱”的日子,却并未借此建立起自身的研发体系。祁玉民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,“我梦想有一个产品,它的底盘是保时捷调校的;它的造型、内外饰是意大利搞的;它的发动机是和宝马合作的。三大资源一整合,是不是一个好车就出来了?”
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终究难以持久。近年来,华晨集团的自主业务持续低迷,并频频爆出巨额债务危机。到去年11月,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,“裁定受理华晨集团的重整申请”。
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”。老子以此启迪后人:无论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,关键是要有自知之明,特别是要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是什么、不足有哪些,这样才能不断改进、不断提升。
“我国是制造业大国,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,产业规模和配套优势明显,产业链供应链有较强韧性,但仍存在基础不牢、水平不高的问题,一些基础产品和技术对外依存度高、关键环节存在‘卡脖子’风险,高端通用芯片、机器人高精度减速器等高端产品供给不足。这些是建设制造强国必须要啃下来的‘硬骨头’”,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、部长肖亚庆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。
对于汽车工业而言,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市场,是名副其实的汽车大国,但却还远不是汽车强国。目前仍有部分核心技术、部件存在“卡脖子”的问题;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,啃下“硬骨头”,将是我们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。
为此,国内几大汽车集团在编制“十四五”规划时,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要向自主板块实施战略倾斜,并为其打造核心竞争力。其中,一汽集团针对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中明确提出了:“扛红旗,要树立新时代世界产业高端豪华品牌的新标杆;抓自主,加速解放奔腾,做强做优做大”。去年,一汽还启动了“3310+N”技术攻关计划:用3年时间,实现红旗、解放、奔腾3大自主品牌的10大类关键核心技术突破。
在广汽集团的“十四五”规划“1615”战略中,“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,实现集团高质量发展”同样也被视为重中之重。未来五年,广汽集团将围绕“新四化”方向,通过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,打造实现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核心技术“两个”领先的强大自主研发核心体系。此外,被上汽集团视为“一号工程”的智己汽车,以及长安汽车的高端品牌也都于去年年底落地。两家均表示要通过机构改革、技术投入等举措,让旗下高端品牌具备向上突围的核心竞争力。(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跃跃)
相关阅读: